疫情期間,大家還不趕快來抽書、讀書。
悶在家裡耍廢,不如趁此機會讀點書充實自己。
阿橋社 近來的新書《拿去抄啊!藝術家的著作權指南》。針對了當代資訊社會中的「著作權」做深入淺出的敘述和討論。著作權這件事情聽起來很遠,但在這個人人都有相機、修圖軟體、社群帳號的資訊社會,不管你是文字創作者、影像工作者、音樂工作者、設計師、攝影師、藝術家甚至即便只是個尋常社群軟網站的使用者,其實都與著作權息息相關。本書介紹了自由軟體(free software)、開源軟體(open source software)、創作CC機制、授權形式的差異、盜版、防盜DRM機制、同人創作、自由取景及公有領域等等與著作權相關的問題。齋主很推薦齋友們一讀,更覺得內容創作者們有必要理解此些知識。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89459
#贈書活動 #請讀到最後唷
不過,齋主作為一名小小的文字創作者,對於著作權有些自己的看法。
長久以來,齋主偶而都能在網路上看到自己的文章被他人盜用,甚至看到有影片創作者將我文章中的幾個核心概念,重新以文字包裝詮釋後做成影片。我從未想過要追究這些事情,甚至在我心中也從不覺得這是應該去追究的事情。我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,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源自於先賢們,我並非是這些思想、觀念或概念的原創者。
多年前,我在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1976年的名著《自私的基因》中,對其提出的meme(迷因)概念深深著迷。Meme是他假設的思想生命體,不但擁有與其他meme雜交而產生新meme的能力,當繁殖能力強大,還會透過宿主(人類)將自身傳播出去,進而產生社群影響力。越是強大的meme,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也就越大,就像今天聖經、哈利波特以及牛頓力學等等,就是影響力無遠弗屆的meme。
同時我也深信,人類難以對己身進行思想溯源。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,曾針對人類的夢境做解析,他認為人類夢境中的要素不可能無中生有,所有在你夢中曾經出現過的事物,肯定在你的短期生活中接觸過,無論你到底有沒有意識到其存在。他針對身邊的數十個夢境案例進行分析,發現絕大多數當事人夢境中出現的場景、物品、人物和情境,都能自當事人的生活周遭發現其源頭。換言之,我們人類的思想其實無時無刻都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,遑論佛洛依德的時代早於當代百多年,在如今的資訊社會,要真正找到思想的原創性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符號學家羅蘭巴特,曾在1972年《作者已死》論文中,有過這段文字:「文本形同由不同引用交織而成的織物,而其來自上千個文化來源。」換言之,在這年頭沒有人真正原創了甚麼,也沒有誰真正能原創甚麼。牛頓不會在沒有伽利略的情況下完成數學原理,而愛因斯坦也不可能在沒有牛頓力學的前提下完成相對論。有人說中國南畫影響了浮世繪,浮世繪影響了後印象派,後印象派和非洲原始雕刻又孕育出了立體派和野獸派,佛洛伊德與超現實主義,民主和抽象表現主義,廣告、麥克魯漢與普普主義等。這些說法都能在現代藝術史的專書中經常出現,但齋主我經常覺得不過是當代藝術史學家的後見之明。我更願相信的是,沒有人知道這些視覺藝術家創新的源頭在哪,而且不管在哪,肯定是多個meme雜交下所誕生的一個神來之筆。
齋主我尤其不喜歡網路上某些設計師,在社群網站上公審另一個設計師,表示自己的作品或視覺設計遭到盜用。我總覺得這樣的聲明像是弱者對於世界無力的呼喊。我知道保障智財權的相關權益,對於文明前進的重要性。1709年英國所通過的「安妮法案」,即確保了創新者的權益,並限定了一定程度的年限。確保了創新者的利益,英國得以在短期內大肆發展知識經濟,而後誕生了工業革命。
一直很多齋友便喜歡問齋主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齋主願意無私的把所知所學給分享?」起初我並不理解這個問題,對我來說分享就是分享,而且對我來說也沒甚麼吃虧。一些年後我才逐漸思考要不要「藏私」這個問題。我後來認知到,當我把所知所學分享出去的同時,對我來說是利大於弊的。一來我因為分享了自身所學,導致競爭上的優勢喪失,這能更加砥礪我向上,二來則是透過分享,我能認識其他同樣無私的分享者,彼此的所學所知能相互交流。
早年網路科技在台灣還不普及時,那時因為作業系統內建的軟體並不多,要在網路上自由玩耍,必定會需要諸多第三方軟體的幫助。那時台灣有很多私人網站,提供各類軟體供下載。當時我看著不少軟體的分類為「免費軟體」,就開心的下載使用。直到多年後我才理解。那是翻譯上的刻意誤解,免費軟體的原名為「free software」,更正確的譯名應為「自由」軟體。這些軟體之所以被前人所創造出來,只是單純地用於共同解決「人類」所面對的問題和困境,不可用於商業販售。
電腦之所以能這麼快的普及於生活之中,和80、90年代的程式設計師,多少帶有些理想主義色彩有關。LINUX作業系統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影響力,最大的原因便是LINUX是眾多程式設計師對其無私的奉獻,一步步完善其機制,有相當程度的理想主義色彩。齋主崇拜的偶像之一,約翰卡馬克,也就是《德軍總部》、《DOOM》的遊戲設計師,便是世界上首個3D遊戲引擎的創造者。他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該引擎,更誇張的是還將其開源,任何人都能修改其原始碼。這無私的決定讓整個3D圖像產業前進了不知多少年。
事實上網路從來就有著理想主義色彩,任何與創作有關的網路遊戲社群,都有著許多無私奉獻者。就像《魔獸爭霸3》之所以能歷久彌新,是因為許多自製地圖的創作者持續更新地圖,就像STEAM平台上的許多沙盒遊戲,也有著許多單純為了興趣而為遊戲增添內容的創作者。
資訊科技為人類帶來的應該是幸福,而不是紛爭。我相信著作權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,卻也認為在著作權上踩死權益和底線,對於人類文明並非有利,甚至對於創作者本身也不見得是好事。就齋主所知,若人類全然按照著作權的相關規定辦事,大概沒有人能不侵權,差別只在於別人有沒有要將你狀告法院之別。雖然這問題應該永遠無法解決,也無法明確定義侵權的灰色地帶,但我願意相信的是,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,人類文明正在不斷前行。
而以上這些想法,其實與《拿去抄啊!藝術家的著作權指南》的作者艾瑞克史黑佛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我相信齋友們只要讀過這本書,也會有著與我們相似的看法。
當然,本次 阿橋社 也替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四本贈書,只要齋友你滿足以下條件,就有機會得到活動贈書唷。
只要你在5/30(日) 20:00 以前,完成以下兩個條件,即可參加抽獎。
1. 按讚並公開分享
2.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
活動結束後,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。
另外,還有兩個優選留言的名額。只要你在留言區中,留下關於藝術、版權和著作權的相關留言。齋主於活動結束時,同樣會選出兩則優選留言,齋主會將贈書寄給優質的兩名留言主。
最後,再次感謝 阿橋社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。
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2,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...
「後 印象派 論文」的推薦目錄: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後印象派表現手法的問題包括PTT、Dcard、Mobile01,我們都 ... 的評價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後印象派表現手法的問題包括PTT、Dcard、Mobile01,我們都 ... 的評價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後印象派表現手法的問題包括PTT、Dcard、Mobile01,我們都 ... 的評價
- 關於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之遙,楓丹白露森林邊緣的巴比松 - Facebook 的評價
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
「箭頭用灰階就很尷尬,因為它有可能跟周邊的對比是不夠的。我們灰階就是從純白到純黑(的中間)嘛,就是你用灰階,不管是 CT、MR、超音波都一樣,它就是這中間的顏色,所以你選了一個中間的顏色以後就很麻煩,它跟旁邊的對比天生就剩一半。
純黑其實是非常奇怪的顏色,純黑在大自然界是不存在的,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。其實你就算是黑夜,晚上醒來,其實你看到的世界沒有純黑,它其實是深灰。
這就是印象派啊,畫那些人的影子開始用紫色畫,因為影子不是灰色的,而且也沒有純黑這種地方。所以純黑,是我一直都在想辦法避免的顏色。
然後純白就不一樣喔,純白會給人家很好的感覺,這個是因為史蒂夫賈伯斯出了白色的 iPhone 以後,大家覺得「哇~白色這麼高雅」。
所以你現在在路上看喔,那個車子啊,停紅綠燈的時候,連續三台、連續五台都是白色的。白色有它特別、乾淨的那種感覺。
我自己覺得初學者可以考慮用純白優先。」
--
《圖與圖說工作坊》講者陣容
【蔡依橙】
世界兒童放射學會,最佳論文獎得主。被 SCI 接受超過 500 張影像,從沒被期刊要求修改圖片過。為 SCI 期刊審閱數百篇論文經驗。
--
▍圖與圖說工作坊|適合對象
你有自己的個案報告或醫學論文要投稿,想直接搞定圖片細節。
手上沒有論文在處理,但想先學習正確的影像處理方法,日後運用。
你常需要寫醫學領域的部落格,或相關衛教文,對於處理圖片一直很困擾,想學會一招,一勞永逸。
▍圖與圖說工作坊|你將能學會
把從 PACS 下載的醫學影像,如 CT、CXR、MRI、核醫等,處理成 SCI 期刊能接受的狀態,包括視覺效果與技術細節。
把從手機拍下的手術場景,或用數位相機拍攝的病理圖片,處理成 SCI 期刊能接受的狀態,畫面好看、標示清晰、格式正確。
用結構化寫法,搞定圖說,不用等靈感來,精神不好也能寫。
▍圖與圖說工作坊|使用軟體
我們使用的軟體為 PowerPoint,就是大家都在用的那個微軟的 PowerPoint。只要您有在做簡報,幾乎都用過。
其實,PowerPoint 很強大,選擇 PowerPoint 的原因,是因為醫學界做簡報幾乎都用這個,大家比較熟。把一個軟體用到精熟,熟悉各種可能應用,對各位日後做簡報也有幫助。
▍圖與圖說工作坊|2020 / 5 / 24 (日)
https://figure.innovarad.tw/event/
《圖與圖說工作坊》,是新思惟繼 2017 年的《統合分析工作坊》後,經過兩年的發想、設計,並且根據 reviewer 實際審稿狀況,再度推出提升論文實力的課程。
我們想做的,就是希望能幫助在學術研究道路前進的伙伴們,每一位的作品,都可以在國際上受到公平的對待。
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
「箭頭用灰階就很尷尬,因為它有可能跟周邊的對比是不夠的。我們灰階就是從純白到純黑(的中間)嘛,就是你用灰階,不管是 CT、MR、超音波都一樣,它就是這中間的顏色,所以你選了一個中間的顏色以後就很麻煩,它跟旁邊的對比天生就剩一半。
純黑其實是非常奇怪的顏色,純黑在大自然界是不存在的,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。其實你就算是黑夜,晚上醒來,其實你看到的世界沒有純黑,它其實是深灰。
這就是印象派啊,畫那些人的影子開始用紫色畫,因為影子不是灰色的,而且也沒有純黑這種地方。所以純黑,是我一直都在想辦法避免的顏色。
然後純白就不一樣喔,純白會給人家很好的感覺,這個是因為史蒂夫賈伯斯出了白色的 iPhone 以後,大家覺得「哇~白色這麼高雅」。
所以你現在在路上看喔,那個車子啊,停紅綠燈的時候,連續三台、連續五台都是白色的。白色有它特別、乾淨的那種感覺。
我自己覺得初學者可以考慮用純白優先。」
--
《圖與圖說工作坊》講者陣容
【蔡依橙】
世界兒童放射學會,最佳論文獎得主。被 SCI 接受超過 500 張影像,從沒被期刊要求修改圖片過。為 SCI 期刊審閱數百篇論文經驗。
--
▍圖與圖說工作坊|適合對象
你有自己的個案報告或醫學論文要投稿,想直接搞定圖片細節。
手上沒有論文在處理,但想先學習正確的影像處理方法,日後運用。
你常需要寫醫學領域的部落格,或相關衛教文,對於處理圖片一直很困擾,想學會一招,一勞永逸。
▍圖與圖說工作坊|你將能學會
把從 PACS 下載的醫學影像,如 CT、CXR、MRI、核醫等,處理成 SCI 期刊能接受的狀態,包括視覺效果與技術細節。
把從手機拍下的手術場景,或用數位相機拍攝的病理圖片,處理成 SCI 期刊能接受的狀態,畫面好看、標示清晰、格式正確。
用結構化寫法,搞定圖說,不用等靈感來,精神不好也能寫。
▍圖與圖說工作坊|使用軟體
我們使用的軟體為 PowerPoint,就是大家都在用的那個微軟的 PowerPoint。只要您有在做簡報,幾乎都用過。
其實,PowerPoint 很強大,選擇 PowerPoint 的原因,是因為醫學界做簡報幾乎都用這個,大家比較熟。把一個軟體用到精熟,熟悉各種可能應用,對各位日後做簡報也有幫助。
▍圖與圖說工作坊|2020 / 5 / 24 (日)
https://figure.innovarad.tw/event/
在國際學術界對於影像的處理規範,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調整,把界線說清楚,避免不小心踩線。
我們以主力 reviewer 的實際經驗,呈現並歸納給你看,被接受的論文、圖片,憑什麼被接受。
甚至最受歡迎的圖說的寫法、排版,都直接給你範例參考,不管在外觀、內容、意義、技術條件上,全部都高標通過。
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
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
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
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後印象派表現手法的問題包括PTT、Dcard、Mobile01,我們都 ... 的推薦與評價
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: · 浮世繪300年,極樂美學全覽:梵谷、馬奈、莫內都痴迷,從街頭到殿堂皆汲取的創作靈感泉源,鉅作背後的精采典故 · 為了解決 後 ... ... <看更多>
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後印象派表現手法的問題包括PTT、Dcard、Mobile01,我們都 ... 的推薦與評價
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: &middot; 浮世繪300年,極樂美學全覽:梵谷、馬奈、莫內都痴迷,從街頭到殿堂皆汲取的創作靈感泉源,鉅作背後的精采典故 &middot; 為了解決 後 ... ... <看更多>
後 印象派 論文 在 後印象派表現手法的問題包括PTT、Dcard、Mobile01,我們都 ... 的推薦與評價
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: · 浮世繪300年,極樂美學全覽:梵谷、馬奈、莫內都痴迷,從街頭到殿堂皆汲取的創作靈感泉源,鉅作背後的精采典故 · 為了解決 後 ... ... <看更多>